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高盛:随着投资者产生 “害怕错过” 心理,中国股市有望进一步攀升 - WSJ

  中国央行周二推出的大规模刺激计划已经推动上证综指连续四个交易日上涨。但高盛表示,随着国际投资者开始涌入,中国股市可能会进一步飙升。 高盛技术策略师 Scott Rubner 在一份报告中写道:“过去 48 小时内,我进行的关于中国的 Zoom 通话比 2024 年全年还多。” 他暗示投资者越来越担心错过中国股市的飙升,出现 “FOMO”(害怕错过)心理。 周五,上证综指连续第四个交易日上涨,这是自 2020 年 7 月以来最大幅度的涨势,当时中国政府推出了类似的刺激计划,以帮助提振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经济。 Rubner 指出,到目前为止,国际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参与中国股市的反弹,这使得此次上涨成为外国投资管理机构的 “痛苦交易”,因为他们此前对中国股票一直持做空立场。 巴克莱分析师 Kaanhari Singh 等人在一份报告中表示:“自 2022 年 11 月中国重新开放后的股市反弹令人失望以来,押注市场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复苏的希望逐渐消退一直是有利可图的。” 在本周反弹之前,对冲基金在中国股票的投资不到 7%,这是大约五年来的最低水平。而共同基金总体上只有 5.1% 的投资在中国,这一比例处于过去十年底部 1% 的水平。 现在,随着投资管理机构越来越担心错过机会,国际投资者可能即将涌入并进一步推动反弹。高盛技术策略师表示:“我真的认为这次对中国股市来说是有所不同的。” 仅周二一个交易日,高盛的主要经纪业务就录得自 2021 年 3 月以来最大单日中国股票净买入,也是过去十年来第二大中国股票净买入。 Rubner 指出,周二对中国股票的创纪录需求几乎完全由做多买入驱动,他暗示投资者似乎越来越得出结论,认为当前的反弹 “可能不会是昙花一现”。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纪念日也可能进一步推动这轮反弹,而周四政治局会议上中国共产党誓言实现 5% 的经济增长目标的消息就已提振了市场。 巴克莱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表示,中国的刺激措施可能会在两年内为该国 GDP 增加整整一个百分点,他们认为这套刺激方案表明中国现在正在 “认真对待解决其结构性问题”。

中国打出政策 “组合拳”,高层正拼装经济 “火箭筒” - WSJ

  三年来,中国领导人一直在向步履蹒跚的经济缓慢注入支持。本周,他们加大了剂量。 此举令市场振奋不已,沪指实现了连续七个交易日的涨势,基准上证综指累计涨幅达 11%,创下四年来最大一轮涨势,并使该指数今年迄今由跌转升。 在中国政府决策者推出这些新的紧急举措前,大量经济预警信号陆续出现:税收收入萎缩、住房和工业品价格大跌、零售总额增速放缓、以及工业增加值和投资停滞不前。 “疫情过后,我们感觉赚钱没那么容易了,” 住在北京的 47 岁家庭主妇 Liu Ailing 表示。她说,本周出台的一些措施让她感到振奋,尤其是计划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她希望这能抵消她读三年级的女儿不断上涨的教育成本。 本世纪初,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帮助美国降低了通胀,但美国制造业为此付出了代价。随着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再次激增,这则视频解释了当下的局面与十多年前有何不同,以及这对美国就业意味着什么。封面图片来源:Waldo Swiegers/Bloomberg News 不过,刺激计划最终能否奏效仍面临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政府愿意投入多少资金,尤其是准备向受挫的中国消费者提供多少资金支持。 经济学家们表示,政府官员还没有详细说明他们计划如何结束长期困扰中国的房地产危机,如果要让经济找到更稳固的基础,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当然,其他重大问题也依然存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不断萎缩,而工业产能过剩又加剧了海外贸易紧张局势,并挤压了国内的利润和价格空间。地方政府财政承受着巨大压力,银行也感受到坏账和利润率受到挤压的压力。曾经繁荣的科技和教培等行业受到打击,令中国的民营部门胆寒。 其结果是,即使政府的刺激举措能够在短期内提振经济,但长期来看,由于还要面对这些以及在经济高速扩张时期积累的其他问题,中国仍然面临着增长放缓的困境。 “中国陷入了某种系统性困境,”牛津大学中国中心 (University of Oxford’s China Center) 助理研究员、瑞银 (UBS) 前首席经济学家乔治 · 马格努斯 (George Magnus) 表示。“这并不是因为利率太高,或者房贷利率太高,又或者是二套房首付比例太高,”他在谈到中国央行本周 “三降” 举措时说。“这不是中国经济陷入停滞的原因。” 中国官方媒体周四报道称,中共中央政治局在 9 月份的会议上专门审议了经济问题。该会议由中共中央总书记...

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稿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沉着应对,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国内需求、优化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民生保障扎实有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取得积极进展,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会议指出,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及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并未改变。同时,当前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要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抓住重点、主动作为,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会议强调,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切实做好基层“三保”工作。要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有力度的降息。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对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加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力度,支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要回应群众关切,调整住房限购政策,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抓紧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要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研究出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政策措施。 会议指出,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要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提升消费结构。要培育新型消费业态。要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托育产业,抓紧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要加大引资稳资力度,抓紧推进和实施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等改革措施,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会议强调,要守住兜牢民生底线,重点做好应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要加强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要抓好食品和水电气热等重要物资的保供稳价。要切实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关心农民增...

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努力提振资本市场,近日,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同意,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党对资本市场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工作合力,实现资本市场稳健运行与中长期资金稳定回报的良性互动。 主要举措包括:一是建设培育鼓励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多措并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鼓励具备条件的上市公司回购增持,有效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严厉打击资本市场各类违法行为,持续塑造健康的市场生态。完善适配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完善中长期资金交易监管,完善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配套机制,推动与上市公司建立长期良性互动。 二是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支持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稳健发展。加强基金公司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制定科学合理、公平有效的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基金公司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 转变,努力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收益。 丰富公募基金可投资产类别,建立ETF指数基金快速审批通道,持续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和占比。 稳步降低公募基金行业综合费率,推动公募基金投顾试点转常规。 鼓励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丰富产品类型和投资策略,推动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提高权益类私募资管业务占比,适配居民差异化财富管理需求。 三是着力完善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 建立健全商业保险资金、各类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的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推动树立长期业绩导向。 培育壮大保险资金等耐心资本,打通影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制度障碍,完善考核评估机制,丰富商业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模式,完善权益投资监管制度,督促指导国有保险公司优化长周期考核机制,促进保险机构做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为资本市场提供稳定的长期投资。 完善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政策制度,支持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放开企业年金个人投资选择,鼓励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人探索开展差异化投资。 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优化激励考核机制,畅通入市渠道,提升权益投资规模。 《指导意见》的主要目标是,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推动中长期资金投资...

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它们也更无用

经济学人:  你可能会 感受到 政府的能力不如以前了。2021年进入主白宫后,拜登总统承诺振兴美国的基础设施。事实上,公路和铁路等方面的支出已经开始下降。一项旨在扩大美国农村的 举措 人快速宽带接入的旗舰计划迄今为止国民并没有对任何人提供帮助。英国 健康服务体系 吸收了越来越多的资金,提供的医疗服务却越来越差。尽管能源供应短缺,德国去年仍然如此关闭了 最后三座核电站 。该国的火车曾经是国家骄傲的源泉,但现在却总是晚点。 您可能还注意到,政府规模比以前更大了。1960年的政府支出约为 GDP 的30%,而现在则超过了40%。在国家,政府经济实力的增长更加显着。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的政府支出占 GDP 的比例上升了6个百分点,而韩国的政府支出却上升了10个百分点。所有这些都引发了一场悖论:如果政府规模如此之大,为什么它们效果这么低? 答案是,它们已经变成了所谓的“笨拙的利维坦”。近几十年来,各国政府监督了福利支出的大幅增加。由于税收没有相应增加,再分配挤占了其他政府财政支出,这反过来又损害了公共服务和官僚机构的质量。这种现象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富裕国家的人们对政客如此缺乏信心。它也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富裕国家的经济增长按历史标准考察很疲软。 图表:经济学家 美国拥有一些最优质的财政数据,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政府是如何变得一个笨拙的利维坦的。我们估计,在20世纪50年代初,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包括从支付教师到建造医院等所有支出,工资占该国 GDP 的25%(见图表)。同期,一般上面的福利支出只是一个小项目,工资和其他福利支出约占 GDP 的3%。的情况差别很大。美国政府 在福利方面的支出 激增,而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则大幅下降。现在,这一支出约占 GDP 的15%。 图表:经济学家 其他国家也走了类似的道路。我们研究了长期的 GDP 数据,研究了政府每年在社会福利和转移支出上耗费了多少。这包括税收和税收抵免等福利标准,也包括“景点”转移支付,例如医疗保险折扣和住房帮助。这两种类型的转移支付都变得更大了。在OECD中 , 有数据可查的国家的平均社会支出从1980年占 GDP 的14%上升到2022年的21%(见图表)。 图表:经济学家 此外,传统统计数据低估了变化的规模。各国政府已经积累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资产保管表外债务,以便在未来拨款。根据加州大学圣地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