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经济学”的博文

巨无霸、草莓酱和国家财富

  经济比较的先驱艾伦·赫斯顿于 10 月 25 日去世 1950 年中国 加入朝鲜战争后,美国急于衡量其新对手。美国政府要求威廉·霍利斯特估算其 国内生产总值 相对于美国的规模。经济学家经常被指责对任何问题都给出两个答案。霍利斯特给出了三个答案。 在对不同部门的产出(包括劳改营的收入)进行了大量艰苦的估算之后,霍利斯特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将这些以人民币计算的总数与以美元计算的美国 GDP 进行比较?一个答案是使用官方汇率。但霍利斯特认为结果具有误导性。相反,他尝试了两种方法:首先使用美国价格评估中国产出,然后使用中国价格评估美国产出。使用后一种方法,中国的 GDP 仅为美国的 5% 左右。使用美国价格,这一数字则高达 20% 或更多。事实可能介于两者之间。 霍利斯特面临的问题深深地印在了年轻博士生艾伦·赫斯顿的脑海中。赫斯顿先生——于 10 月 25 日去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度过了他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在那里他研究了一些深奥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印度农民保持分散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为什么巴基斯坦的骆驼在铃木货车的竞争中幸存下来。但他对经济学的最大贡献是他一生致力于国际比较计划( ICP ),他的孩子们称之为“该项目”。 ICP 由他的同事欧文·克拉维斯 (Irving Kravis) 和罗伯特·萨默斯 (Robert Summers) 共同创立,旨在衡量各国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真实”规模。如果两个经济体生产相同种类的产品,则任何对其产出的比较都应该使用相同的价格来加总,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霍利斯特和其他一些人所采用的这种方法在 1968 年该项目开始时并不常见,至今仍存在争议 。 相反,各国的产出通常使用市场汇率换算成美元。不幸的是,这些汇率并没有很好地锚定每个国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因此,它们可能会对同一种商品产生截然不同的美元价格。例如,  《经济学人》 自己的巨无霸指数显示,按市场汇率换算成美元,这种标志性汉堡的价格从瑞士的 8 美元以上到台湾的 2.30 美元不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ICP 收集了世界各地数百种可比商品的价格。赫斯顿在 2017 年撰写的回忆录中回忆道,从一开始,统计人员就对什么才算“可比”争论不休。一位爱尔兰代表记得,欧洲统计人员花了半天多时间讨论整个欧洲大陆草莓酱的质量差异。 当时,欧洲经济共同体提供了两...

兴于包容、毁于榨取: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简评之一《Why Nations Fail》

  兴于包容、毁于榨取 ——评Why Nations Fail?by Daron Acemoglu and James Robinson 李华芳 | 匹兹堡大学 202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赫赫有名的AJR。坊间有不少Acemoglu的笑话,例如跑一个回归就用完了所有星星,新年第一天就承包了100个经济学家一生的引用之类的,都算是其巨大影响力的信号。 诺奖委员会给AJR的颁奖词是表彰Daron Acemoglu, Simon Johnson and James A. Robinson对制度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影响繁荣的研究(for studies of how institutions are formed and affect prosperity),是经济学自亚当·斯密以来最经典也最核心的经济学议题。 这里我先奉上一篇之前写过的《Why Nations Fail》的书评,稍后再更新正式的贡献简评。总觉得要再说一说殖民地死亡率这个事,不然不完整。 兴于包容、毁于榨取 ——评Why Nations Fail? 1老问题、旧答案 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已经有无数的学者讨论过导致国富国穷的各种因素,例如地理位置偏僻、不接海洋没有港口、气候条件恶劣、自然资源匮乏等,会限制国家走向繁荣之路;又例如文化上民族不够勤奋、具有劣根性、没有新教伦理、缺乏资本主义进取精神等,也会成为国家发展之路的障碍;再例如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无知、短视、不知道合适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等,也可能致使一个国家陷于贫困无法发展。 尽管地理、文化、领袖均会对国家强盛与否产生影响,但这些影响是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呢?或者说,有没有导致国家兴衰的更重要的因素?如果有的话,是什么因素?又是如何起作用的?这正是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在《国家为何失败:权力、繁荣和贫困的起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一书中要回答的问题。不同于对地理、文化和领袖等因素的强调,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着眼于不同“制度”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有一些制度促进了经济发展,另外一些制度则正相反,阻碍了经济发展。 “制度”这一答案并不新颖。但在经济学分工日益精细的21世纪,已经很难读到像这样充满雄心和企图的作品了。目前的发展经济学由于实验经济学的发展,有一些朝“...

通货膨胀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吗?

经济学人: where other historians saw a mob of hungry peasants, E.P. Thompson saw resistance to capitalism. Studying England’s 18th-century food riots, the Marxist historian coined the term “moral economy”. The rioters, he argued, were not motivated purely by empty bellies, but by a belief that the bakers, farmers and millers had violated paternalist customs, which suggested they should limit their profit, sell locally and not hold back grain. Gradually, Thompson argued, the moral economy was being displaced by a market economy, in which prices follow the amoral logic of supply and demand, rather than ideas of what would be a “fair price” in times of scarcity. 其他历史学家看到的是一群饥饿的农民,而 E.P.汤普森看到了对资本主义的抵制。这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在研究英国 18 世纪的粮食骚乱时,创造了“道德经济”一词。他认为,骚乱者的动机并不纯粹是空腹,而是认为面包师、农民和磨坊主违反了家长式的习俗,这表明他们应该限制利润,在当地销售,而不是扣留粮食。汤普森认为,道德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在市场经济中,价格遵循非道德的供求逻辑,而不是稀缺时期的“公平价格”理念。 Americans may not be rioting over bread prices, but they are angry. President Joe Biden now faces a tight race for re-election. S...

为什么 “魔鬼经济学” 未能改变经济学

经济学人: The approach was fun, but has fallen out of favour 这种方法很有趣,但已经失宠了 “Economics is a study of mankind in the ordinary business of life.” So starts Alfred Marshall’s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a 19th-century textbook that helped create the common language economists still use today. Marshall’s contention that economics studies the “ordinary” was not a dig, but a statement of intent. The discipline was to take seriously some of the most urgent questions in human life. How do I pay my bills? What do I do for a living? What happens if I get sick? Will I ever be able to retire?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的学科。”阿尔弗雷德 ·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是一本 19 世纪的教科书,帮助创造了经济学家今天仍在使用的通用语言。马歇尔关于经济学研究 “普通” 的论点不是挖掘,而是一种意图的陈述。这门学科是认真对待人类生活中一些最紧迫的问题。我如何支付账单?我靠什么谋生?如果我生病了怎么办?我能退休吗? In 2003 the New York Times published a profile of Steven Levitt, an econom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n which he expressed a very different perspective: “In Levitt’s view,” the article read, “eco...

经济学人:为什么经济学家喜欢《鲁滨逊漂流记》

  A fter spending   28 years, two months and 19 days marooned on an island, Robinson Crusoe does not lose his nose for adventure or his “native propensity to rambling”. He crosses the Pyrenees, stalked by “hellish wolves”, witnesses the “pomp and poverty” of China and battles Tartars on the Russian steppe. 在被困在一座岛屿上 28 年零 2 个月零 19 天之后,鲁宾逊·克鲁索并没有失去对冒险的兴趣,也没有失去他“与生俱来的漫无目的的倾向”。他穿越比利牛斯山脉,被“地狱狼”跟踪,目睹了中国的“盛况和贫困”,并在俄罗斯草原上与鞑靼人作战。 The character’s strangest adventure, however, is none of these. It is surely his centuries-long ramble through the literature of economics. Crusoe has appeared in Karl Marx’s “Das Kapital”, John Maynard Keynes’s “General Theory” and Milton Friedman’s Chicago lectures on “Price Theory”. He has an entry in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And he often washes up in economics textbooks. 然而,这个角色最奇怪的冒险并不是这些。这无疑是他几个世纪以来对经济学文献的漫游。鲁滨逊曾出现在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通论》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芝加哥讲座《价格理论》中。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中有他的条目。而且他经常在经济学教科书上洗白。 Crusoe’s economic appeal is unsu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