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
中国人民银行计划今年降息,这是该行向更为正统的货币政策转变的历史性转变,使其更接近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的政策。
中国央行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很可能在 2025 年“适当的时候”将利率从目前的 1.5% 下调。
央行还表示,将优先发挥“利率调整的作用”,不再以“量化目标”来衡量贷款增长,这相当于中国货币政策的转变。
大多数中央银行(例如美联储)只有一个政策变量,即基准利率,它们使用该变量来影响信贷需求和经济活动。
相比之下,中国人民银行不仅设定了多个不同的利率,还为银行提供非正式指导,指示其应扩大多少贷款。
尽管这种指导方针几十年来一直是央行管理经济的最重要工具,因为贷款被导向制造业、科技和房地产等高增长行业,但中国人民银行的官员认为,现在改革迫在眉睫。
摩根士丹利驻香港首席中国金融分析师理查德·徐表示:“利率改革很可能是中国人民银行在 2025 年的真正重点。中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转变只注重扩大(银行贷款账簿)市场规模的思维模式。”
房地产市场长期低迷导致信贷需求大幅下降。中国人民银行还担心信贷增长目标会导致不考虑风险的无差别放贷,从长远来看是一种浪费。
“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近年来这些数量型目标已逐步取消,”央行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作用,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
作为制度变革的一部分,中国人民银行去年明确表示,其主要政策工具将是七天期逆回购利率,而不是迄今为止所依赖的多种利率。
减少对信贷增长目标的重视可能会遏制中国严重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已导致国内出现坏账,并对钢铁等全球行业造成冲击。
但央行在实施利率转型过程中一直举步维艰,因为政府希望将资金引导至高科技和制造业领域,这在旧的信贷扩张体系下更容易实现。
即便在试图进行政策结构性变革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也面临着刺激经济的压力。
2024年,作为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最积极的刺激计划的一部分,央行两次下调了七天利率,三次下调了影响抵押贷款价格的五年期利率。
尽管中国房地产行业面临困境且与美国的贸易关系紧张,但上述举措是在国家主席习近平承诺实现 5% 经济增长的背景下采取的。
据与会人员透露,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及其前任易纲和周小川在最近与中国一些最大银行的官员举行的会议上,推动了基于风险的贷款定价。
与会银行家警告称,由于市场已经习惯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长期贷款定价可能出现混乱,这凸显出转向新体系的挑战。
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说,如果中国人民银行成功,那么中国的货币政策将开始类似于他们所习惯的美国、欧洲或日本的体系。
2024年,央行还将在20年来首次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向金融体系注入资金,方式与美联储实施政策的方式相同。
分析人士表示,中国人民银行仍然缺乏基于利率的体系的一些基本要素,比如制定政策决策的定期、公开披露的会议时间表。
摩根大通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如果没有这样的指引,“市场参与者可能会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