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中国汽车的涌入让西方感到恐惧

经济学人:

 Is china about to unleash another wave of deindustrialisation on the rich world? About 1m American manufacturing workers lost their jobs to Chinese competition in 1997-2011, as the country integrated into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 and began shipping cheap goods overseas. This “China shock” has since been blamed for everything from rising deaths among working-class Americans to the election of Donald Trump. The rejection of liberal attitudes to trade also explains why politicians embrace industrial policy today. Now China’s carmakers are enjoying an astonishing rise. That stokes fears of another ruinous shock. In fact, the successes of Chinese cars should be celebrated, not feared.

中国是否即将向富裕国家掀起另一波去工业化浪潮? 1997年至2011年,随着中国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并开始向海外运送廉价商品,大约有100万美国制造业工人在中国的竞争中失去了工作。此后,从美国工人阶级死亡人数上升到唐纳德·特朗普当选,这种“中国冲击”被归咎于一切。对贸易自由态度的拒绝也解释了为什么政治家们今天拥护产业政策。现在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正在享受惊人的崛起。这引发了人们对另一场毁灭性冲击的担忧。事实上,中国汽车的成功应该值得庆祝,而不是恐惧。

Just five years ago China shipped only a quarter as many cars as Japan, then the world’s biggest exporter. This week the Chinese industry claimed to have exported over 5m cars in 2023, exceeding the Japanese total. China’s biggest carmaker, byd, sold 0.5m electric vehicles (evs) in the fourth quarter, leaving Tesla in the dust. Chinese evs are so snazzy, whizzy and—most important—cheap that the constraint on their export today is the scarcity of vessels for shipping them. As the world decarbonises, demand will rise further. By 2030 China could double its share of the global market, to a third, ending the dominance of the West’s national champions, especially in Europe.
就在五年前,中国的汽车出货量仅为当时全球最大出口国日本的四分之一。本周,中国汽车工业声称 2023 年汽车出口量将超过 500 万辆,超过日本总量。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比亚迪第四季度销售了 50 万辆电动汽车 (EV),将特斯拉远远甩在身后。中国的电动汽车如此时髦、新颖,而且最重要的是价格低廉,以至于目前其出口的限制因素是运输它们的船只的稀缺。随着世界脱碳,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到 2030 年,中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可能会增加一倍,达到三分之一,从而结束西方国家冠军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欧洲。

This time it will be even easier for politicians to pin the blame for any Western job losses on Chinese foul play. A frosty geopolitical climate will feed the sentiment that subsidised production unfairly puts Western workers on the scrapheap. And there have certainly been subsidies. Since the launch of its “Made in China” agenda in 2014, China has brazenly disregarded global trading rules, showering handouts on its carmakers. It is hard to be precise about the value of the underpriced loans, equity injections, purchase subsidies and government contracts Chinese firms enjoy. But by one estimate, total public spending on the industry was in the region of a third of ev sales at the end of the 2010s. These subsidies come on top of the ransacking of technology from joint ventures with Western carmakers and Western and South Korean battery-makers.
这一次,政客们将更容易将西方国家失业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不法行为。寒冷的地缘政治气候将助长这样一种情绪:生产补贴不公平地将西方工人置于废品堆中。当然也有补贴。自2014年启动“中国制造”议程以来,中国公然无视全球贸易规则,向其汽车制造商大量施舍。中国企业享受的低价贷款、股权注入、采购补贴和政府合同的价值很难准确计算。但据估计,到 2010 年代末,该行业的公共总支出约占电动汽车销量的三分之一。这些补贴是在从与西方汽车制造商以及西方和韩国电池制造商的合资企业中掠夺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

The temptation will therefore be for rich-world policymakers to shield their carmakers from the onslaught of state-backed competition. In October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opened an investigation into Chinese cars. President Joe Biden is said to be considering increasing tariffs on them, even though America’s carmakers, protected by a 27.5% levy and handouts from the Inflation Reduction Act, currently face little Chinese competition. Yet locking out Chinese cars would be a mistake. The potential gains to the West from a ready supply of cheap, green vehicles are simply enormous—and dwarf the cost of disruption and the dangers it brings.
因此,富裕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将面临保护本国汽车制造商免受国家支持的竞争冲击的诱惑。十月,欧盟委员会对中国汽车展开调查。据称,乔·拜登总统正在考虑提高这些汽车的关税,尽管美国汽车制造商受到 27.5% 的关税和《通货膨胀削减法案》的保护,目前几乎没有面临中国的竞争。然而,将中国汽车拒之门外将是一个错误。廉价、绿色汽车的现成供应给西方带来的潜在收益是巨大的,而且使破坏的成本及其带来的危险相形见绌。

One reason is that the market for cars is going to be upended, regardless of trade with China. In 2022, 16-18% of new cars sold around the world were electric; in 2035 the eu will ban the sale of new cars with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hough firms are retaining their workers as they switch to making evs, the process is less labour-intensive. Much as the first China shock was responsible for less than a fifth of total manufacturing job losses occurring at the time—many of which were attributable to welcome technological advances—so too there is a danger of confusing disruption caused by the shift to evs with that caused by Chinese production of them.
原因之一是,无论与中国的贸易如何,汽车市场都将被颠覆。 2022年,全球销售的新车中16-18%是电动汽车; 2035年,欧盟将禁止销售内燃机新车。尽管公司在转向制造电动汽车时保留了工人,但这个过程的劳动密集度较低。正如第一次中国冲击导致当时制造业失业总数不到五分之一(其中许多归因于受欢迎的技术进步)一样,也存在将电动汽车转向所造成的破坏与电动汽车混淆的危险。由中国生产造成的。

Next consider the gains from letting trade flow. Vehicles are among people’s biggest purchases, accounting for about 7% of American consumption. Cheaper cars mean more money to spend on other things, at a time when real wages have been squeezed by inflation. And Chinese cars are not only cheap; they are better-quality, 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the smart features in evs that are made possible by internet connectivity. Nor does the existence of a carmaking industry determine a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Denmark has among the world’s highest living standards without a carmaker to speak of. Even as cars roll off Chinese assembly lines, the economy is spluttering—in part because it has been so distorted by subsidies and state control.
接下来考虑让贸易流动的收益。汽车是人们最大的购买行为之一,约占美国消费的 7%。在实际工资受到通货膨胀挤压的情况下,更便宜的汽车意味着有更多的钱可以花在其他事情上。中国汽车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价格低廉。它们的质量更高,特别是在电动汽车中通过互联网连接实现的智能功能方面。汽车制造业的存在也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丹麦是世界上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没有汽车制造商可言。即使汽车从中国的装配线上下线,中国的经济仍陷入困境——部分原因是补贴和国家控制严重扭曲了经济。

Last, consider the benefits to the environment. Politicians around the world are realising just what a tall order it is to ask consumers to go green, as a backlash against costly emissions-reductions policies builds. evs, too, are currently more expensive than gas-guzzling cars (even if their running costs are lower). Embracing Chinese cars with lower prices could therefore ease the transition to net-zero emissions. The cheapest ev sold in China by byd costs around $12,000, compared with $39,000 for the cheapest Tesla in America.
最后,考虑对环境的好处。随着对代价高昂的减排政策的强烈抵制,世界各地的政客们都意识到,要求消费者走向绿色环保是多么艰巨的任务。目前,电动汽车也比耗油量高的汽车更贵(即使它们的运行成本较低)。因此,采用价格较低的中国汽车可以缓解向净零排放的过渡。比亚迪在中国销售的最便宜的电动汽车售价约为 12,000 美元,而美国最便宜的特斯拉售价为 39,000 美元。

What about the risks? The threat to industry from cheap imports is usually overblown. The lesson from the rise of Japanese and South Korean carmakers in the 1980s is that competition spurs local firms to shift up a gear, while the entrants eventually move production closer to consumers. Already, byd is opening a factory in Hungary and many Chinese carmakers are scouting for sites in North America. Meanwhile the likes of Ford and Volkswagen are racing to catch Chinese firms. Last year Toyota said a breakthrough in its “solid state” technology would let it slash the weight and cost of its batteries.
那么风险呢?廉价进口产品对工业的威胁通常被夸大了。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和韩国汽车制造商崛起的教训是,竞争促使本土企业加速发展,而进入者最终将生产基地移至离消费者更近的地方。比亚迪已经在匈牙利开设了一家工厂,许多中国汽车制造商也在北美寻找工厂。与此同时,福特和大众等公司正在竞相追赶中国企业。去年,丰田表示,其“固态”技术的突破将使其能够减轻电池的重量和成本。

Another worry is national security. Depending entirely on China for batteries, whose importance to electrified economies will go far beyond cars, would be risky. 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evs, which are filled with chips, sensors and cameras could be used for surveillance. (China has banned even locally made Teslas from some government properties.) But so long as presidents and spooks can travel in vehicles made in the West or by its allies, there is little reason to fear consumers sporting Chinese wheels; they can adjudicate personal-privacy concerns themselves and locally made cars will be easier to inspect.
另一个担忧是国家安全。电池对电气化经济的重要性将远远超出汽车,完全依赖中国的电池是有风险的。充满芯片、传感器和摄像头的电动汽车也有可能用于监控。 (中国甚至禁止在一些政府财产中使用本地制造的特斯拉。)但只要总统和间谍可以乘坐西方或其盟友制造的汽车出行,就没有理由担心消费者使用中国车轮;他们可以自行裁决个人隐私问题,并且本地制造的汽车将更容易检查。

Policymakers should therefore curb their protectionist instincts and worry only in the unlikely event that Western carmakers implode altogether. A hefty market share for Chinese carmakers that invigorates wider competition, however, is not to be feared. If China wants to spend taxpayers’ money subsidising global consumers and speeding up the energy transition, the best response is to welcome it. 
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抑制自己的保护主义本能,只在西方汽车制造商全面崩溃的情况下才担心。然而,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巨大市场份额激发了更广泛的竞争,这一点并不值得担心。如果中国想用纳税人的钱补贴全球消费者、加速能源转型,最好的回应就是欢迎。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苏超:贸易战令你苦不堪言?业余足球或许能帮上忙 江苏省党员干部用奇思妙想打造成功赛事

 经济学人: 江苏官员用奇葩创意打造成功赛事   苏州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电子制造中心之一,其经济地位却被一场足球赛抢尽风头。6月29日,当苏州队以3-0轻取毗邻的扬州队时,整座城市都沉浸在千年竞争的现代延续中——自大运河时代两城就争夺漕运枢纽地位,此后数百年间又在园林艺术上较劲。这场胜利延续了宋代以来苏州作为更富裕大城的传统优势。   自今年五月江苏省地方联赛启动以来,这场足球狂潮席卷全国。场均四万座次的体育场门票售罄成常态,上座率甚至两倍于中国职业中超联赛,黄牛票最高溢价达60倍。在苏州赛场,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数百名观众因抢不到票,被迫在场外观看直播。   这个出口大省正经历着中美贸易战的阵痛。仅苏州一地去年的对美出口额就占全国总量9%,主要涉及电子机械产品。赛事举办地昆山即使在贸易战前,青年失业率就居高不下。足球联赛的适时出现堪称及时雨——当地官员今年初策划的这项赛事,带来了肉眼可见的经济效益:数万球迷涌入江苏,航班酒店预订量激增,景区餐馆客流如织,某外卖平台啤酒销量环比增长90%。   这种爆红现象在中国已有先例:从化工城市淄博烧烤走红,到西北小城天水油泼辣子汤的意外出圈,低成本旅游热潮总能让冷门城市短暂成为网红。但江苏联赛或许能打破"三月热度"魔咒,其成功密码在于巧妙利用了根深蒂固的地域矛盾。当地人戏称"散装江苏"——南京因方言饮食更接近安徽而被群嘲,各城市间历史积怨颇深。以往官员竭力淡化这种对立,但这次却主动推波助澜,让"地域梗"成为最佳营销利器。   宽松的赞助规则也功不可没。相较于中国足协对职业联赛赞助商的严苛要求,江苏联赛既吸引喜力等国际品牌,也接纳路边烧烤摊加盟。这种"土洋结合"的反差萌,与深陷腐败丑闻的中超形成鲜明对比。苏州球迷用"纯粹"评价赛事,甘愿包容业余水平的技战术。   尽管河南已跟风推出联赛,广东四川也在筹备中,但江苏凭借雄厚财力与先发优势稳居领跑地位——全省13个参赛城市均配备世界级场馆设施。6月29日的绿茵胜负已分,而整个江苏正在这场创意实验中成为最大赢家。  

保护美国民主的机构已沦为陷阱

彭博: 美国的两党制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抵御极端主义的屏障。然而,两极分化却反而使其成为了极端主义的催化剂。  美国人为他们的民主历史感到自豪,但并不为他们的民主现状感到自豪: 皮尤研究中心 2024 年的 一项调查发现,72% 的美国受访者认为他们的国家曾经是世界效仿的良好榜样,但只有 19% 的人认为现在仍然如此。 什么改变了? 并非美国的政治制度,它们基本保持不变。改变的是它们运作的环境:数十年来 不断加剧的政治极化, 将制度力量的真正源泉变成了显而易见的弱点。美国制度的某些特征曾被专家视为抵御反民主或极端主义冲动的保护伞,如今却被用来巩固权力。一旦堡垒被它曾经阻拦的势力攻占,它的壁垒就可能变成陷阱。 特朗普第二届政府 大幅扩张了 总统权力。白宫试图 篡夺 国会的部分支出权力,并重新划分公务员队伍,以便 总统更容易解雇 他们。特朗普不顾加州州长的反对,以应对“ 叛乱 ” 的名义,在加州 部署了国民警卫队。 尽管法院一再谴责政府,但其权力也受到挑战:政府加大了 对法官的言辞攻击 ,并被指控执行 法院命令 迟缓。 一些学生被拘留 ,其中一例似乎是 因为撰写了一篇专栏文章 。我们现在面临的局面是,研究民主的顶尖学者更愿意 强调 ,美国在滑向独裁的道路上已经跨越了重要的(尽管是可逆的)界限。 就在几年前,还没有多少人认为这是可能的。尽管美国本土存在着一些威权主义聚居区——最著名的是吉姆·克劳法下的南方——但在国家层面,美国拥有几个世纪以来运作良好的民主制度的清晰记录,至少在满足民主的最低定义方面是如此:我们举行竞争性的、自由的选举,现任政党可以输掉选举并接受这些损失。 当前面临威胁的民主制度 经历 了数个时期的巨大压力,包括一场极其血腥的内战和尼克松政府的权力攫取。然而,民主制度通过应对这些挑战而得以生存和发展:扩大选举权;从官僚机构的“分肥”制度转变为更加专业的公务员制度;以及一系列旨在防止水门事件重演的立法行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过往经历导致了一种可以理解且几乎不可动摇的信念:美国民主受到坚不可摧的制度保障的捍卫。正如参议员约翰·麦凯恩在2016年被问及当时的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 对民主构成的潜在威胁时所说 :“我们不是罗马尼亚。” 无论2016年的情况如何,这种信心现在看来都是不明智的。一项调查显示 ,自特朗普连任以来,政治学家对美国民主的评价大幅下...

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将如何让中国再次伟大

托马斯·弗里德曼 你听到从东方传来的巨响吗?那是 14 亿中国人嘲笑我们的声音。 中国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在耗电的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到来之际,美国总统和他的政党堪称能想象到的最严重的战略自残了。他们通过的一项庞大的法案有着各种疯狂的内容,其中包括故意破坏美国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能力,尤其是太阳能、电池和风能。 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是 “自由派” 能源,尽管如今这些能源是促进我们的电网发展以满足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激增需求的最快捷、最廉价的方式。 这与中国的做法恰恰相反。事实上,北京可能要把 7 月 4 日定为自己的全国性节日才行——美国电力依赖日。这真是编都编不出的情节:就连沙特阿拉伯也在加倍投资太阳能,以满足其想从西方引进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需求,而特朗普 “大而美法案” 实际上恰恰相反。该法案将迅速逐步取消公用事业规模的太阳能和风能享有的税收抵免,以及电动汽车的税收抵免。这几乎保证了中国将拥有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和卡车以及自动驾驶汽车的未来。 值得庆幸的是,特朗普和他的朋友们确实将拜登时代的一项主要税收抵免政策保留到了 2036 年,该政策适用于建造其他零排放技术的公司,比如核反应堆、水电站、地热发电厂和电池储能系统。问题在于,在美国建造一座核电站可能需要长达 10 年的时间,而且,正如《纽约时报》报道的那样,该法案给电池抵免额度增加了 “复杂的限制”,“禁止接受者与中国等‘被禁止的外国实体’有联系”。因此,“一些人担心,这些限制太过复杂,最终可能会导致很多项目无法使用抵免。” 总而言之,这个乱七八糟的法案没有举行任何独立能源专家——甚至没有一位科学家——的听证会就匆匆通过了,肯定会危及可再生能源领域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其中大部分是在共和党控制的州),并有可能使上万美国工人失去工作。顺便说一下,该法案还首次禁止对石油和天然气生产过程中排放的过量甲烷征收费用,为期 10 年,甲烷是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因素。 因此,这一法案将使你的家更热,空调费用更高,清洁能源产业岗位更少,让美国汽车工业更弱,让中国更开心。这怎么说得通呢? 说不通。在美国,最了解这一点的人实际上是埃隆 · 马斯克。毫无疑问,马斯克是美国最伟大的制造业创新者之一,他创立了全球领先的公司,制造电动汽车、可回收火箭、电池存储和通讯卫星,但由于他与特朗普的暧昧关系,以及他的政府效率部反复无常地裁撤政府工...

特朗普的贸易协议如何瞄准中国

 彭博社: 为了安抚世界最大的市场,各国必须激怒世界最大的贸易商 在美苏 第一次冷战 中,两个超级大国通过代理人互相对抗。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美中贸易战中。在日内瓦和伦敦的和解谈判之后,双方不再用新的关税互相攻击。相反,美国正在通过不幸的第三国间接发动战争。 中国与越南的新协议以及对许多其他国家发出的新关税威胁,似乎旨在削弱中国在其供应链中的作用。那些原本希望置身于新冷战之外的国家,如今担心自己被迫选边站。为了安抚全球最大的市场,它们必须激怒全球最大的贸易商。 7月7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 致信 日本、韩国和其他十几个贸易伙伴,将贸易谈判的最后期限从7月9日推迟到8月1日,并调整了谈判失败后这些国家将面临的关税。例如,日本和韩国将被征收25%的关税。柬埔寨将被征收36%的关税;缅甸和老挝将被征收40%的关税。信中还表示,任何从其他地方“转运”的商品都将面临他们试图避免的更高关税。虽然信中没有点名中国,但没有人怀疑特朗普先生所指的其他国家。 总统还威胁要对那些支持金砖国家“反美政策”的国家加征10%的关税。 金砖 国家是由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以及后来的南非于2009年成立的。此前,他曾警告金砖国家不要试图取代美元作为世界主导货币的地位。 美国与越南的协议似乎将对这个亚洲国家的大部分商品征收20%的关税。不祥的是,美国还将对“任何转运”征收40%的关税。此前,美国于5月8日与英国达成了一项协议。该协议承诺,如果英国确保其供应链安全令美国满意,将对英国的铝、药品和钢铁产品给予优惠待遇。据推测,这意味着美国将减少从中国购买原材料,并允许美国对在越南的中资工厂进行审查。 萨塞克斯大学的阿楚斯·​​阿尼尔(Achyuth Anil)及其合著者指出,在贸易谈判中,一个国家如果对另一个国家实施惩罚,就给予对方好处,这“是新鲜事”。这种创新做法并未逃过中国的注意。中国商务部表示,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进行贸易交易。“中方不会接受,并将采取坚决反制措施。”各国必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图表:《经济学人》 中国尚不清楚自己究竟面临什么。特朗普团队尚未明确解释转运的含义。但中国显然担心,中国会试图通过其他国家服务美国市场,以逃避关税。在特朗普发起的第一次贸易战期间,中国对美出口的产品减少,而对墨西哥、越南等国出口的产品增加。反过来,这些国家又向美国出口了...

美国新兴金融公司简街(Jane Street)资本介绍

简街是一家新兴的美国金融公司,成立于2000年,总部位于纽约,由蒂姆·雷诺兹(Tim Reynolds)和罗伯特·格兰诺夫(Robert Granovetter)等创立。它是一家量化交易公司,专注于高频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 HFT)、市场制造(Market Making)和流动性提供,尤其在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债券、股票、期权和衍生品等领域表现出色。截至2025年5月,简街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一支重要力量,其交易量在某些市场(如美国ETF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核心业务 : 市场制造 :简街通过提供买卖双方的报价,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尤其在ETF和固定收益产品领域表现突出。它利用复杂的算法和数学模型,确保在高波动市场中仍能提供高效的流动性。例如,2020年市场动荡期间,简街在债券ETF市场提供了关键流动性,防止了潜在的“流动性末日循环”( Jane Street: the top Wall Street firm ‘no one’s heard of’ )。 量化交易 :简街依赖量化策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模型进行交易决策,追求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其交易策略通常基于统计套利和市场中性,尽量减少市场风险敞口。 技术驱动 :简街的交易系统高度依赖自主开发的软件和硬件,其技术平台能够处理海量的市场数据,并在微秒级别执行交易。几乎所有软件都使用OCaml编程语言编写,代码库约7000万行,体现了其技术深度( Jane Street Capital - Wikipedia )。 全球布局 :除了纽约总部,简街在伦敦、香港、新加坡和阿姆斯特丹设有办公室,覆盖全球主要金融市场。2025年3月,简街计划大幅扩展其香港办公室空间,显示其对亚洲市场的重视( US trading firm Jane Street seeks to rapidly expand Hong Kong office space - Reuters )。 公司文化与特色 : 技术与数学导向 :简街的员工多为数学、计算机科学或工程背景的顶尖人才,公司内部强调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概率分析。其招聘过程极为严格,录用率不到1%,重点招聘数学、计算机科学和金融领域的顶尖人才( Debunking The Myth: Is Jane Street A Hedge Fund? )。 低调...

NYT:杭州,中国人工智能热潮的中心

  杭州西湖。在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帮助下,这座城市已成为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聚集地。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下午,数十人坐在一个后院舞台周围的草地上,怀揣科技创业梦想的创始人正在台上分享他们的想法。台下的人们懒散地伏在笔记本电脑前,一边抽着电子烟,一边喝着草莓星冰乐。一架无人机在头顶嗡嗡作响。而在室内,投资者在厨房里听取项目提案。 这一幕看起来像发生在硅谷,但它其实是良渚——中国南方城市杭州一个安静的郊区。这里因低廉的租金以及靠近阿里巴巴、DeepSeek 等科技公司,成为了吸引创业者和科技人才的热门地点。 “人们来这里探索自己的可能性,” 这次活动的主办者、36 岁的陶芳波说道,他曾在 Facebook 和阿里巴巴任职。 几乎所有这些可能性都与人工智能有关。随着中美在科技主导权上展开较量,杭州已成为中国人工智能热潮的中心。 十年前,浙江省和杭州市政府开始为新公司提供补贴和税收减免,这一政策帮助孵化了数以百计家初创企业。每逢周末,就会有人从北京、上海和深圳飞来这里招聘程序员。 最近,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来到了陶芳波的后院。在阿里巴巴工作的时候,他参与创建了一个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之后于 2022 年离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心识宇宙。现在,陶芳波的家成为了那些定居在良渚的程序员们的聚集地,他们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自称 “村民”,白天在咖啡馆写代码,晚上一起打游戏,希望利用人工智能创建自己的公司。 不少科技巨头诞生在杭州,不仅有阿里巴巴和 DeepSeek,还有网易和海康威视。 今年 1 月,DeepSeek 发布了一款人工智能系统,声称成本只有硅谷企业开发同类系统的一小部分,结果震惊了科技界。自那时起,DeepSeek 和阿里巴巴开发的系统已跻身全球表现最佳的开源人工智能模型之列,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基于它们进行开发。DeepSeek 创始人毕业于杭州的浙江大学,现在中国的科技企业争相招揽这所大学的毕业生。 “人们来这里探索自己的可能性,” 陶芳波说。在创办心识宇宙之前,他曾在 Facebook 和阿里巴巴任职。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浙江大学本部——玉泉校区的毛泽东塑像。一位创业者表示,政府曾帮助他与投资人建立联系。 ...

美国经济如何躲避灾难

即使在关税的压力下,它仍然充满活力 4月2日,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宣布“解放日”关税后,经济危机开始显现。股市暴跌;预测人士预测年内将出现经济衰退。三个月过去了,市场情绪有所缓和。商品价格 没有 明显 上涨 ,失业率持平, 标准普尔 500 指数回升 ,重回历史高位。特朗普在“解放日”一周后宣布暂停征收多项 关税90天,以安抚市场,这一 决定 将于7月9日结束。尽管他威胁要致信宣布谈判结束并恢复征收关税,但似乎没有人过于担心。 怎么回事?总统认为关税是从外国人身上榨取金钱的聪明办法,这种想法对吗?那些末日论者是不是有点儿过度了? 目前,企业、家庭和金融市场都陷入了一场复杂的观望游戏。年初,企业为应对关税而大量囤货。事实上,由于进口激增扭曲了数据,这些企业囤货的规模之大,足以拖累第一季度 GDP 增速出现赤字。 图表:《经济学人》 这些库存终将被耗尽。在很多情况下,库存已经耗尽,这意味着企业不得不再次转向进口。上个月,关税是近年来平均水平的三倍多(见图1)。从国外进口商品的公司现在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么承担关税并接受利润下降,要么将额外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到目前为止,他们大多选择了第一种方案。老板们正试图等待总统下台。如果特朗普可能会改变主意,让这一行动变得毫无意义,那为什么要用更高的价格疏远客户呢?即使在最新的消费者价格数据中,通胀率仍然略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也很难看出关税的影响。 图表:《经济学人》 事实上,这样做需要用经济学显微镜来观察。哈佛商学院的阿尔贝托·卡瓦洛及其合著者仔细观察了几家大型零售商受影响品类的价格,发现进口商品及其国产竞争对手的价格均略有上涨(见图2)。然而,这些价格仅上涨了一到两个百分点——远低于关税的涨幅。根据智库税务基金会的计算,美国的实际关税税率目前为12%,为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恢复特朗普最初在解放日提出的方案将意味着大幅加息。 图表:《经济学人》 然而,奇怪的是,关税可能通过另一种机制——对经济造成冲击——压低价格。解放日的戏剧性事件打击了消费者信心,可能导致需求疲软。直到最近,这种情况才在“软”数据(调查等)中显现出来。现在,这种迹象也开始出现在“硬”数据中。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家庭支出环比下降。6月份就业数据强劲,但受到政府招聘(尤其是教师招聘)的支撑。私营部门的就业数据低于预期。 美联储亚特兰大分行发布的 G...

全球贸易战再次成为特朗普核心议程

 WSJ: 美国总统特朗普(Trump)周一重新点燃了他的全球贸易战,再次威胁要对贸易伙伴征收惩罚性关税,同时宣布将谈判期限延长三周以进行协议谈判。 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延长了他所谓的对等关税的生效日期,此前的暂停期原定于周三凌晨12:01到期。此外,特朗普还致函一些国家,大体说明了在这些国家最迟8月1日不能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的情况下将需要缴纳的关税税率。 “本届政府——总统和他的贸易团队——希望为美国人民和美国工人争取到最好的协议,”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说,她还表示,推迟最后期限符合美国的“最佳利益”。 到周一下午,特朗普在他的Truth Social平台上发布了致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领导人的信函,通知他们8月1日这一最后期限。特朗普总共向14个国家发出了信函。莱维特此前曾表示,将有略微超过十二个国家收到信函,但没有具体说明这些国家是如何选择的。有超过80个国家受到4月2日首次宣布的“解放日”(Liberation Day)关税的影响。 “请理解,这些关税是必要的,是为了纠正日本多年来的关税、非关税政策和贸易壁垒,这些政策和壁垒对美国造成了不可持续的贸易逆差,”特朗普在致日本首相石破茂(Shigeru Ishiba)的信中写道。“这种逆差对我们的经济,乃至我们的国家安全,都是一个重大威胁!” 总统特朗普于周一下午发布了致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领导人有关新关税的信函。 PHOTO: 图片来源:MARIO TAMA/GETTY IMAGES 致其他国家的信函内容几乎完全相同,只是税率因国家而异,从25%到40%不等。这些税率普遍与4月份设定的初步对等税率密切相关,不过有些略有不同(日本新的25%税率比4月份设定的24%税率高出一个百分点)。 周一晚些时候,特朗普公布了他将向突尼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柬埔寨、泰国和塞尔维亚领导人发出的信件,通知他们在不能与特朗普政府达成协议的情况下要在8月1日支付的关税税率。 根据Truth Social上的帖子,特朗普在信中说,他将把突尼斯的关税定为25%,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关税定为30%,印度尼西亚为32%,孟加拉国和塞尔维亚为35%,柬埔寨和泰国为36%。 在强调贸易问题之前,特朗普在过去两周取得了重大胜利,包括签署了他的税收和国内政策大型...

wsj:美国人的汽车情结正在消失

 WSJ: 我是写车评的,但我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亲密关系协调师。五分之四的美国家庭依赖汽车来通勤、接送孩子和出行。据美国汽车协会(AAA)称,普通驾车者每天与爱车共处约一小时——比许多人与家人面对面的时间还要长。良好关系的前提是双方的般配。 但美国人对汽车的爱恋之情最近越来越淡。事实上,他们已经走到了摔盘子的阶段。自2016年以来,轻型汽车销量每年减少约170万辆,这反映出,许多比较年轻的消费者放弃了当车主的乐趣。更有数百万人仍然困在与虐心老旧汽车的有毒关系之中。根据标准普尔全球(S&P Global)的数据,目前在道路上跑的乘用车平均车龄为14.5年。 吵架的原因大都关乎金钱。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数据,2024年,养一辆汽车的总费用平均高达12,296美元,简直贵得吓人,较十年前上涨了30%左右。汽车服务和技术提供商Cox Automotive的最新数据显示,新车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平均价格现在达到48,883美元。由于新车价格劝退了中等收入买家,二手车需求走强,目前的均价达到25,500美元左右。 去吧,摔盘子吧,你可能会觉得好受些。 汽车保险是主要压力来源之一。律商联讯风险信息公司(Lexis-Nexis Risk Solutions)的年度报告显示,平均保费继2023年飙升15%之后,2024年进一步上涨了10%。根据金融信息和服务公司Bankrate的数据,全险保费目前平均为每年2,680美元,较2024年6月上涨12%。 汽车价值缩水也是难言之隐。2024年,美国汽车协会估计,新车购入后头五年平均每年贬值4,680美元,简直让人想哭。汽车信息服务公司Edmunds报告称,在2024年最后一个季度,每四名消费者就有一名面临“车贷倒挂”——也就是说,他们所欠的贷款高于汽车的市值。 私人交通费用的飙升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成千上万的家庭面临被迫放弃汽车、实际上沦为二等公民的风险。我们该对被开车上班给弄得倾家荡产的一代人说什么?让他们去搭美国新造的漂亮火车吗? 亲爱的,这不仅仅事关金钱,还事关信任。让人心生疑虑的首先是新车越来越复杂的构造:涡轮增压混动和插电式混动动力总成,基于屏幕的显示和控制系统,还有高级安全系统。只要是拥有过笔记本电脑的人,都有理由质疑这些技术的“保质期”。 过高...

不要通过后视镜进行投资

 经济学人: 在一个更可预测的世界里,股票定价将易如反掌。股票赋予持有者获取一系列现金流(如股息和盈利)的权利。投资者只需预测各项现金流的未来价值,再根据现行利率、现金流风险及自身风险偏好将其折现为现值。加总所有现值,便是股票的理论价格。 然而在充满根本性不确定的现实世界中,事情要复杂得多。例如,几乎没有股票分析师会尝试预测三年后的盈利数据。但"现金流折现"模型仍具参考价值——用股价除以当前盈利,就能看出市场对未来现金流适用的折现率。历史证明,这个折现率虽不完美,却能合理指引股市长期回报:较低的折现率(即较高的市盈率)预示较低回报,反之亦然。这对投资者而言至关重要,无论是规划养老储蓄规模,还是确定股票相对于其他资产的配置比例。 如此简易的指标竟能预测未来,或许令人惊讶。更令人诧异的是,竟有如此多投资者对其视若无睹。这种前瞻性预期回报指标被学界和大型机构投资者广泛采用,事实上正是众多投资公司资本市场长期预测的基石。但散户投资者的逻辑却往往截然相反——多项调查显示,这个群体习惯以史为鉴,总是根据历史回报推演未来收益。 这种"后视镜投资法"的核心理念是:若股价近期飙升,涨势必将延续。必须承认,2009年以来的大多数时间里,这种判断确实比所谓的前瞻指标更准确。尽管2010年代美股估值持续攀升,牛市却始终未改。若因估值走高、学术模型预期回报下降而减仓,只会错失盈利机会。即便经历2022年熊市后,美股又在高于平均估值的起点重拾升势,继而一飞冲天。难怪今年每逢市场回调,散户投资者便蜂拥入场。 这种惯性思维绝非散户专利。股票分析师虽需精准预测所覆盖公司的盈利增长,却普遍采用历史数据推演法——尽管历史增长与未来增长的实际相关性实为负值。期权定价理论本应以交易者预期的未来波动率为基础,但外汇期权的隐含波动率往往与历史波幅如影随形。高盛分析师发现,过去一年这导致外汇期权交易者持续低估未来波动率,最终因经济环境剧变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而判断失误。 "后视镜投资法"的真正隐患在于:风平浪静时无懈可击,意外来袭时溃不成军。19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破裂前,以及2021年股市暴跌前,押注牛市延续都显得无比英明。但这两个时期的前瞻指标均显示估值畸高、回报预期低迷,本应警示投资者控制股票仓位。当市场狂热时,这种预警会被视为扫兴的悲观论调——直到...